1、首先天盈财富,电影比我预期得要好很多。不仅在主旋律命题作文里属于高分之作,就是除去类型,也是一部结构完整流畅、情节紧凑饱满、人物形象复杂立体、演员演技全员在线(昊然弟弟还是被碾压了......)的作品。
以“照片”、“照相馆”为切入点,用扎实的剧情描绘出了军国主义对人性的扭曲,以及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。就算结尾及中间有一些小bug,也是瑕不掩瑜。
2、考虑到这个命题是如此敏感沉重,能呈现出如今的水平,实属不易。
借用豆瓣友邻(@大海里的针)的高赞评论,“这部影片不是一味卖惨,也不讲什么以德报怨,而是近些年来,中国人抗日史观的一次升级迭代。我认为这类题材的电影我们应该多拍,拍深刻,不要搞那些乱七八糟的抗日神剧,而是要像犹太人一样,拍出我们自己的《辛德勒的名单》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》《美丽人生》《波斯语课》……”
或许有些抬高了,但是进步太明显了,必须认可一下。
3、看完电影,我真的很难过。
我的难过分为两方面,第一方面非常直接——
没有人在看到同胞遭受如此苦难时可以无动于衷。
电影里有一幕是乌压压的中国平民被绑在河堤上,日本人从背后扫射,妇孺小孩纷纷倒下,横尸遍野,鲜血染红了河水。
我和C本来打算9月份去日本看利根川花火大会,现在直接不想去了。因为花火大会也是要在河堤上看的,想到电影里那满河同胞的尸体与鲜血天盈财富,实在有点受不了。
4、向来非常警惕狭隘民族主义、仇恨教育的我,不得不承认,在观影过程中我被激起了一些非常负面的情绪。
这是我难过的第二个侧面,要复杂得多。
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我的这种激烈的情绪,它应该指向的是造成这种人性扭曲的法西斯主义,却又偏偏作用在了具体的民族、具体的国家、具体的人身上。
作为一个很喜欢日本当代文艺作品的人,我真的感到好痛苦,拍出《东京故事》的影史大师怎么会出现在侵略的战场上?
虽然我很早就知道小津安二郎参与过侵华战争,但是是这部电影以及片中人物和画面,才让我第一次忍不住从内心深处去质疑我所看到的艺术,那背后究竟是真善美,还是虚伪。
5、是的,从伊藤秀夫对着电影底片说出那句,“战争结束后,我也想去拍电影啊......”我一下子就认出了小津安二郎的影子。
伊藤这个角色非常好,他不是脸谱化的日本鬼子。
出场时他不敢杀人,对艺术有专注的追求,对中国文化有强烈的兴趣,甚至直到最后任务结束后他依然不能亲自扣下扳机。
但同样是他,一边嘴上“我们是朋友”,一边转头就下达了杀害的命令,一边投喂流浪狗一边无视边上中国人成堆的尸体,在屠杀的场景中研究姿态是否好看、胶片的感光性。这一切都说明他没有把中国人当人。
其实也只有完成“中国人不是人”的心理认同,才能解释这些灭绝人性的残暴举措。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运行逻辑,通过异化其他民族、强调自身民族的优越性,来合理化屠杀行为。
6、这部电影被人诟病比较多的地方在于结尾——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、情节上充满bug(婴儿怎么突然就哭了?为什么金老板一个人挡在前面大嫂就能出去了?日本鬼子倒在地上那么久临走了才去检查死没死?)、戏剧化处理不尊重史实完全是为了给观众一点心理安慰等等。
对这段历史史实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去读这篇文章:
对于结尾的这段戏剧化处理(硫酸泼上去、手指砍下来、真相通过这些照片立马传遍了全世界引起国际谴责等),其实从创作者的角度非常好理解——
前面的剧情充分渲染了日军的残暴与伪善,“寸土不让”让观众的情绪已经堆到极致,此处势必需要一个发泄口进行释放和安抚。
这是之前一位制片朋友跟我说的影视逻辑。可以说是迎合观众,但也是商业使然。
我可以理解,但这份理解也让我在结尾处无法再被触动。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